传统饮片、小包装饮片中药配方颗粒的市场博弈
更新时间:2013-03-27
点击量:5156
中药汤剂自创始以来,凭借其可随证加减、吸收快、起效迅速等特点,深受医患双方的青睐,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,中药汤剂也在发展和创新,并逐渐形成了今天传统饮片、小包装饮片、中药配方颗粒三足鼎立的局面.。那么,究竟哪类产品更符合中医用药的特点,更便于中药调剂,更能保证患者用药安全、有效、便捷和经济呢?
安全性、有效性 传统饮片经过了无数次临床实践,在正确辩证、正确处方、正确药物、正确剂量、正确调配、正确服法的前提下,其安全性已得到充分证实。传统饮片符合中医处方的组方、用量、煎法、服法理论,占中医用药的主导地位,但传统饮片需使用戥秤称量,采用等量递减的方法分剂量,无疑会产生一定的计量误差,从而影响药效。尤其是毒性饮片,调配计量不准确甚至会导致中毒。此外,传统饮片一般采用简易散装,容易受到污染。
现代的小包装饮片,就是把经过加工炮制合格的中药饮片,按照临床常用剂量分别包装成一定规格的小包,并注明药名、产地、规格、生产批号、生产日期、执行标准和企业名称等信息,调剂时直接“数包”配方。小包装饮片解决了传统饮片调配计量不准确和易被污染的问题,但是受医生用药习惯的限制以及患者体质、年龄、性别等因素的影响,小包装饮片的规格还不能*临床医生的用药剂量需要,与临床辨证施药存在矛盾。小包装饮片的每个品种一般有3—5个规格,包装相似,调配时容易出现多调、漏调、错调等问题。小包装饮片的包装大多采用机器分装,对于剂量较小的规格,需打碎处理,打碎后的饮片不易鉴定真伪和等级,由此会导致质次或劣药流入医疗环节。此外,小包装饮片的包装材料多采用塑料,不但不环保,而且与药物直接接触,也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。
中药配方颗粒是以单味中药饮片为原料,经现代工艺提取,经真空浓缩、喷雾干燥、制粒等工序精制而成的一种粉末或颗粒状制剂,供中医临床配方使用。中药配方颗粒目前在临床的应用还属于试验性科研阶段。中药配方颗粒大多可通过电子设备称量,信息技术校对计量,解决了传统饮片计量难控和小包装饮片固定规格限制药量的问题。
中药配方颗粒大多属于分煎制剂,传统饮片和小包装饮片属于合煎制剂,虽然已有大量实验显示两者具有一定的等效性,但中药煎煮是一个极其复杂的化学反应过程,在药效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。主要表现在:群药合煎时,可使有效成分增容而增效;合煎液与分煎颗粒对化学成分的相互影响程度不尽相同;有些复方群药合煎时可产生新的化合物,分煎合并无法*代替合煎。此外,从理论上分析,工业上提取工艺可能使有效成分充分提出,提取率高于患者自煎药。但临床使用中药配方颗粒是按换算的生药量进行调配的,因而可能会出现实际服用量偏高问题。尤其对于有毒中药配方颗粒,应该进行系统的毒理学评价,确定出临床的安全使用范围。
便捷性 传统饮片需要逐一称量药品,对于需要特殊煎煮或有特殊要求的饮片,还要进行单包小包的处理,所以调配便捷性较差;小包装饮片的调配主要就是“凑剂量,数包”,提高了工作效率,但调配人员的劳动强度并未改善,而且增加了核对人员的工作难度;中药配方颗粒大多采取设备自动调配或半自动调配,设备一旦出现故障,或调配人员对设备操作不太熟练,将影响正常的调配工作。
从中药汤剂制备的便捷性来看,传统饮片和小包装饮片的煎煮操作较为复杂,有一定的专业性,尤其是加水量、煎药火候、煎煮时间、特殊药物的处理等,一般患者较难获得*煎煮效果;小包装饮片煎煮前的剪拆比较麻烦,数量较多时容易产生混淆、丢落现象;中药配方颗粒被形象地称为“免煎饮片”,只需热水溶化便可服用,使患者服用更加便捷,但其与合煎饮片的药效和溶解度的异同还有待进一步研究。
从携带的便捷性来讲,在相同药物的前提下,中药配方颗粒总体积zui小,其次是传统饮片,小包装饮片因其包材较多,总体积较大,不便于携带。
经济性 从企业的资金投入考虑,传统饮片生产成本较低;小包装饮片和中药配方颗粒的生产需要引进相应的设备和大量包材,并且需要增加人工支出,投入相对较大。
从药房的运营成本考虑,要引进小包装饮片或中药配方颗粒,就必须改造或废弃传统饮片的药柜、药斗、调配工具,购进新型调剂设施。小包装饮片体积大、规格多,所需调剂室、库房面积要相应增大,运营成本也相应提高。中药配方颗粒的调配主要依靠现代化设备,设备的引进、维护、更新及包材都会增加药房的运营成本。
从患者的经济负担考虑,小包装饮片和传统饮片的零售价相同,而中药配方颗粒由于制备工艺复杂,生产投入较大,其零售价比传统饮片和小包装饮片要高出30%—50%。
综上所述,传统饮片、小包装饮片、中药配方颗粒各有利弊,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灵活掌握。比如,笔者所在医院的中药调剂是以传统饮片为主,但是针对传统饮片调配的计量误差,优化了调配方式,采用了戥秤与电子秤相结合的方法。
安全性、有效性 传统饮片经过了无数次临床实践,在正确辩证、正确处方、正确药物、正确剂量、正确调配、正确服法的前提下,其安全性已得到充分证实。传统饮片符合中医处方的组方、用量、煎法、服法理论,占中医用药的主导地位,但传统饮片需使用戥秤称量,采用等量递减的方法分剂量,无疑会产生一定的计量误差,从而影响药效。尤其是毒性饮片,调配计量不准确甚至会导致中毒。此外,传统饮片一般采用简易散装,容易受到污染。
现代的小包装饮片,就是把经过加工炮制合格的中药饮片,按照临床常用剂量分别包装成一定规格的小包,并注明药名、产地、规格、生产批号、生产日期、执行标准和企业名称等信息,调剂时直接“数包”配方。小包装饮片解决了传统饮片调配计量不准确和易被污染的问题,但是受医生用药习惯的限制以及患者体质、年龄、性别等因素的影响,小包装饮片的规格还不能*临床医生的用药剂量需要,与临床辨证施药存在矛盾。小包装饮片的每个品种一般有3—5个规格,包装相似,调配时容易出现多调、漏调、错调等问题。小包装饮片的包装大多采用机器分装,对于剂量较小的规格,需打碎处理,打碎后的饮片不易鉴定真伪和等级,由此会导致质次或劣药流入医疗环节。此外,小包装饮片的包装材料多采用塑料,不但不环保,而且与药物直接接触,也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。
中药配方颗粒是以单味中药饮片为原料,经现代工艺提取,经真空浓缩、喷雾干燥、制粒等工序精制而成的一种粉末或颗粒状制剂,供中医临床配方使用。中药配方颗粒目前在临床的应用还属于试验性科研阶段。中药配方颗粒大多可通过电子设备称量,信息技术校对计量,解决了传统饮片计量难控和小包装饮片固定规格限制药量的问题。
中药配方颗粒大多属于分煎制剂,传统饮片和小包装饮片属于合煎制剂,虽然已有大量实验显示两者具有一定的等效性,但中药煎煮是一个极其复杂的化学反应过程,在药效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。主要表现在:群药合煎时,可使有效成分增容而增效;合煎液与分煎颗粒对化学成分的相互影响程度不尽相同;有些复方群药合煎时可产生新的化合物,分煎合并无法*代替合煎。此外,从理论上分析,工业上提取工艺可能使有效成分充分提出,提取率高于患者自煎药。但临床使用中药配方颗粒是按换算的生药量进行调配的,因而可能会出现实际服用量偏高问题。尤其对于有毒中药配方颗粒,应该进行系统的毒理学评价,确定出临床的安全使用范围。
便捷性 传统饮片需要逐一称量药品,对于需要特殊煎煮或有特殊要求的饮片,还要进行单包小包的处理,所以调配便捷性较差;小包装饮片的调配主要就是“凑剂量,数包”,提高了工作效率,但调配人员的劳动强度并未改善,而且增加了核对人员的工作难度;中药配方颗粒大多采取设备自动调配或半自动调配,设备一旦出现故障,或调配人员对设备操作不太熟练,将影响正常的调配工作。
从中药汤剂制备的便捷性来看,传统饮片和小包装饮片的煎煮操作较为复杂,有一定的专业性,尤其是加水量、煎药火候、煎煮时间、特殊药物的处理等,一般患者较难获得*煎煮效果;小包装饮片煎煮前的剪拆比较麻烦,数量较多时容易产生混淆、丢落现象;中药配方颗粒被形象地称为“免煎饮片”,只需热水溶化便可服用,使患者服用更加便捷,但其与合煎饮片的药效和溶解度的异同还有待进一步研究。
从携带的便捷性来讲,在相同药物的前提下,中药配方颗粒总体积zui小,其次是传统饮片,小包装饮片因其包材较多,总体积较大,不便于携带。
经济性 从企业的资金投入考虑,传统饮片生产成本较低;小包装饮片和中药配方颗粒的生产需要引进相应的设备和大量包材,并且需要增加人工支出,投入相对较大。
从药房的运营成本考虑,要引进小包装饮片或中药配方颗粒,就必须改造或废弃传统饮片的药柜、药斗、调配工具,购进新型调剂设施。小包装饮片体积大、规格多,所需调剂室、库房面积要相应增大,运营成本也相应提高。中药配方颗粒的调配主要依靠现代化设备,设备的引进、维护、更新及包材都会增加药房的运营成本。
从患者的经济负担考虑,小包装饮片和传统饮片的零售价相同,而中药配方颗粒由于制备工艺复杂,生产投入较大,其零售价比传统饮片和小包装饮片要高出30%—50%。
综上所述,传统饮片、小包装饮片、中药配方颗粒各有利弊,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灵活掌握。比如,笔者所在医院的中药调剂是以传统饮片为主,但是针对传统饮片调配的计量误差,优化了调配方式,采用了戥秤与电子秤相结合的方法。